2021年0638太阳集团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是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专业,主要为旅游行政职能部门、旅游产业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本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旅游创意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民族旅游与文化遗产研究等学科方向和特色。本专业培养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为本,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与思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研究、策划工作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本专业2021年度研究生招生27人,在读73人,毕业14人,授予学位14人,就业率100%。
本专业有稳定的由学界和业界共同组成的导师队伍,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现有学界导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有业界导师17人,其中政府旅游管理部门7人,行业导师6人,其他导师4人,高级职称导师占业界导师的50%。学界导师队伍中现有甘肃省领军人才1名,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1名,甘肃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1名,国家旅游青年培养专家1名,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5名,学校“双星计划”支持的青年教师6名;业界导师均为文化旅游领域的管理者、行业精英或带头人。学界导师60%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研究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服务能力(含参与实际业务部门的相关咨询课题者、企业兼职及培训师等);业界导师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或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培训经验以及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界导师获取其他相关专业证书,进一步丰富了学院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实行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导师组制,统一布局项目的申请、研究生指导;实行专业背景相近组团模式,申报各类团队,锻炼队伍,增强向心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序号 | 教师姓名 | 学术组织名称 | 担任职务 | 任职期限 |
1 | 把多勋 | 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 | 委员 | 2018- |
2 | 把多勋 |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 | 委员 | 2015- |
3 | 把多勋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2012- |
4 | 把多勋 | 世界旅游资源研究分会 | 常务理事 | 2014- |
5 | 把多勋 | 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 | 常务理事 | 2013- |
6 | 把多勋 | 甘肃省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教指委 | 副主任委员 | 2020- |
7 | 把多勋 | 甘肃省文化发展协会 | 副会长 | 2022- |
8 | 把多勋 |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 | (执行)院长 | 2011- |
9 | 把多勋 |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 | 主任 | 2015- |
10 | 梁旺兵 |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2021- |
11 | 梁旺兵 | 西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 院长 | 2022- |
12 | 梁旺兵 | 西北师范大学白银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 常务理事 | 2020- |
13 | 梁旺兵 | 甘肃省商业与旅游服务业职教集团 | 常务理事 | 2018- |
14 | 梁旺兵 |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 | 秘书长 | 2011- |
15 | 梁旺兵 | 兰州市旅游发展咨询委员会 | 秘书长 | 2010- |
16 | 王耀斌 |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会 | 文化旅游专家 | 2019- |
17 | 武克军 | 三峡库区教育部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 研究员 | 2016- |
18 | 武克军 | 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旅游专委会 | 执行秘书长 | 2019- |
19 | 武克军 | 中国生态学会 | 会员 | 2015- |
20 | 武克军 | 中国地理学会 | 会员 | 2014- |
21 | 武克军 | 国家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 | 职业技能培训导师 | 2019- |
22 | 武克军 | 四川世界遗产科普基地 | 主任 | 2015-2021 |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紧密结合学校“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强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按照要求给研究生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政治理论课,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各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在授课中融入最新时政知识。修改并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导师作用,带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院教师在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上不断转变。注重教师和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平时课堂上的多元教育,导师带学生做科研项目过程中,也在不断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思政育人、科研育人的效果。
2.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以党建工作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定时组织研究生学习党的相关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系列讲话精神的讲座活动,确保每年学习不能少于8次;每年组织研究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1-2次。学院书记、院长每年至少为研究生开展宣讲1-2次。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作用,通过研究生党支部定期举办主题党日和红色研学活动(如会宁红色研学教育活动、南梁革命精神传承教育主题活动等),将思政教育实体化、形象化,扩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影响范围,扩充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群体。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册》《红色陇原——甘肃红色旅游资源口述访谈实录》《红色教育受众与红色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研究》等3篇调研报告。
3.线上思政凝心聚力。通过“在线”方式积极组织开展思政主题教育活动,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学生需求精心组织青年学子热议“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线上活动、举办“青春告白祖国,旅院学子心向党”优秀入党志愿书分享活动、“战疫必胜,坚守一线,助力防控”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央视《开学第一课》,通过每次活动的洗礼,让更多青年学子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担当”的力量、懂得“团结”的珍贵,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依托学院研究生会开展特色活动,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读书讨论会、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研究生体育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通过定期举办研究生团建会、读书会、学术月以及运动会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充分挖掘所有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进行事迹报告以及开展党员面对面谈心谈话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本专业学生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包括必修课程27学分(含学校公共课5学分,学院基础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9学分),其他培养环节2学分(讲座论坛1学分,专业实践1学分),选修不少于6学分。学术型研究生需选修至少1门荣誉课程,计1学分。课程体系中3门专业必修课《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调查与实践》《旅游规划与战略》紧扣区域需求;专业选修课的《旅游景区运营模式研究与案例分析》《现代旅游创意与策划》《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实践》《区域旅游协作研究与案例分析》更是实行团队授课与案例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课程体系紧扣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同时,培养的科研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参加专题讲座、专业学术讲座和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与专业实践环节(旅游实践调查)都结合实际问题开展,保证了培养的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硕士生入学后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研究生由导师及导师小组全面负责培养,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并重,并且辅之必要的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课的学习采取学生课前自学,导师系统讲授、重点辅导,研究生学术讲堂、讨论讲座以及任课老师制定参考文献、书目,学生阅读后撰写综述和评论等多种形式。研究生学术讲堂由任课老师指定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生必读专业文献,在自学的基础之上,采用研究生讲堂的形式,由任课老师组织研究生课堂讲述、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事先准备讨论提纲,由教师归纳、总结和点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术兴趣方向跨学院、跨学科选课。课程结束后,学生在阅读专业文献的基础之上,撰写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有价值的文献评述、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作为考核依据。为保证培养质量,在入学后的第3学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中期考核小组负责,就有关学位课程内容、本专业发展动态及研究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制定0638太阳集团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0638太阳集团研究生指导老师管理规定等进行考核、管理。认真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强化立德树人责任,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选先中,严把政治关,加强师德督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综合考虑教学业绩、学生评价、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突出实现考评的科学化、规范化。研究生导师中,党员占比93%,五年来,先后有1名导师选评省级教学名师,1名导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名导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在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优秀导师”、优秀党员评选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多位导师获得表彰奖励。通过攻读学位、进修深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了教师育人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能力精湛的导师队伍。导师队伍中博士率65%,8位导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位导师主持一流“金课”开发与建设,4位导师主持校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学院坚持“四为”方针,严格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严格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预防与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实施细则》,引导教师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组建5支校内导师与外聘行业导师搭配的导师团队,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分类培养理念,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月、读书日,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研讨,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6篇,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9项,导师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6项,并多次荣获优秀指导个人和优秀院校组织奖。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研究生“双星”学术之星、实践之星,省优秀毕业生,省三好学生等的申报、评审、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和研究生院的文件精神和相关通知为依据,并制定学院评选办法,申报、立项、管理、结项流程合理规范。
学生艺术创作设计获奖
序号 | 获奖作品/节目名称 | 所获奖项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相关说明 |
1 | 食空故事家 |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 国家级三等奖 | 2020.6 | 指导教师:张亚芳,团队成员:徐周兴,施妍名,权钺雯,瞿凡丽,宋轶 |
2 | “主旋律”“澜平一创”“红果果”等三支参赛队 |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西北赛区 | 二等奖 | 2020.8 | 指导教师:种媛、杨阿莉、欧阳正宇 |
3 | “星火燎原” |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西北赛区 | 一等奖 | 2020.8 | 指导教师:种媛、杨阿莉、欧阳正宇 |
4 | 红色旅游线路规划设计 | 首届西北四省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 | 二等奖 | 2020.9 | 指导教师:冯玉新、谢致远,团队成员:任晓菲 |
5 |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 | 西北赛区红色旅游线路设计 | 二等奖 | 2021.5 | 指导教师:把多勋,组建“小红星”团队 |
6 |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 | 西北赛区红色旅游线路设计 | 一等奖 | 2021.5 | 指导教师:欧阳正宇、谢致远,组建“黄河明珠”团队 |
7 | 奔赴山海 | 全国大学生海南自贸港旅游创新大赛环岛旅游公路组西北赛区 | 二等奖 | 2021.6 | 指导教师:欧阳正宇,组建“大漠黄河”团队,同时获优秀团队奖 |
8 | 爱在海南 | 全国大学生海南自贸港旅游创新大赛滨海旅游区(大三亚圈)组西北赛区 | 三等奖 | 2021.6 | 指导教师:王耀斌,组建“‘甘’为‘海’来”团队,同时获优秀团队奖 |
9 | 碧海蓝天南国风情——滨海旅游区(三亚圈)四日游 | 全国大学生海南自贸港旅游创新大赛滨海旅游区(大三亚圈)组西北赛区 | 三等奖 | 2021.6 | 指导教师:杨阿莉,组建“青春主旋律”团队 |
10 | 星火琼崖海映红 | 全国大学生海南自贸港旅游创新大赛滨海旅游区(大三亚圈)组西北赛区 | 优胜奖 | 2021.6 | 指导教师:把多勋,组建“天‘涯’海角”团队 |
11 | 趣旅盲盒—创意旅游新青尚 |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西北师范大学校级赛 | 铜奖 | 2021.6 | 指导教师:把多勋,团队成员:宋璐铭、王雯、严振冰、王储 |
12 | 莫小偶 |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西北师范大学校级赛 | 特等奖 | 2021.6 | 指导教师:王耀斌,团队成员:王美珍、黄婷婷、秦泽青、李建 |
1.专家学术报告
2021年度,学院邀请了7名相关领域的校外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专题学术报告。每场报告会结束后,研究生向专家学者就相关主题进行提问、讨论、交流。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粟路军应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小荣老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董事、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梁雪松应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赵磊副教授、博导受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忠军受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邓敏受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0638太阳集团白凯教授、博士生导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2.学术论坛及专业实践
组织学术学位研究生参加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旅游研究院民族旅游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由桂林理工大学0638太阳集团与风景园林学院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学院共有17名研究生参加本次论坛,每位参会研究生均需提交会议论文1篇,会议成果将结集出版为《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21年卷)。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2021.10.15)
组织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系列专业实践活动。
0638太阳集团师生赴临夏州、甘南州等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2021.10.16)
学院师生赴榆中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2021.9.30)
0638太阳集团研究生参加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盟挑战赛取得佳绩(2021.6)
旅院学子走进冯家村——助力乡村振兴,与你“乡”伴而行(2021.8)
0638太阳集团研究生“黄河文化之旅”调研团队赴甘南、临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1.7)
0638太阳集团研究生“青年观察家”国情调研团队赴甘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1.8)
0638太阳集团“摘星小镇研究生实践基地揭牌暨教学实践活动”(2021.6)
0638太阳集团师生赴敦煌开展实践教学及党史学习教育(2021.6)
3.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交流会
组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交流会,由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导师座谈会围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研究生科研积极性调动和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研究生就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交流等。
研究生代表就学位论文的撰写、升学就业指导、自习室打卡制度及其相关设施配备、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逐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研究生导师代表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进行了讨论,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学习经验与感悟,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与做好研究生生涯规划做了指导。
19、20级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交流会
20、21级研究生新生入学导师见面会
邀请学院新入职年青博士老师做报告,结合座谈交流的方式,围绕考博初衷、择校择师、初试复试、复习技巧、申请考核制的注意事项、读博的经历及经验等与研究生进行座谈交流,解答大家的相关问题。
考博经验座谈交流分享会(2021.12.7)
4.征文活动
论文征集范围:学院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撰写的未发表文章、未公布的策划案或调研报告。
19级旅游管理学硕 | ||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1 | 张颜辉 | 旅游学与地理学结合点探析 |
2 | 王储 | 智慧旅游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探索与开发 |
3 | 秦泽青 | 基于本征曲线法的公益旅游中人际增长的预测指标研究 |
4 | 陈照敏 | 国内外家庭旅游消费决策研究综述 |
5 | 张宽 | 旅游真实性的反思 |
6 | 何梦冉 | 近20年我国国家公园热点研究——基于CNKI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
7 | 方永芳 |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
8 | 赵金行 | 民宿众筹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9 | 余静 | 旅游目的地忠诚度扩展理论:感官印象的运用 |
10 | 田红旭 | 区块链技术以及其在酒店运营中的应用范围 |
11 | 赵小翠 | 地理学视角下国内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
12 | 易义湘 | 国内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
13 | 张文杰 | 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理念的三重向度分析 |
14 | 秦煜萍 | 旅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
15 | 史璠 | 基于IPA与IPCA的目的地竞争力分析—以西班牙布拉瓦海岸与土耳其安塔利亚为例 |
16 | 郭敬远 | 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结构模型分析 |
17 | 孟娜颖 | 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
18 | 张祯 | 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19 | 过欣岑 | 旅游研究中的大数据运用:文献述评 |
20 | 陈秋颖 |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文献综述 |
20级旅游管理学硕 | ||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1 | 郑飞 | 虚拟现实如何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将漫游行为传输给潜在旅游者 |
2 | 张瑞丽 | 朋友还是敌人?印尼土著居民与乡村旅游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
3 | 潘应刚 | 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以中国宏村为例 |
4 | 郝冉 | 游客互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基于调和亲密度和体验感的视角 |
5 | 王美珍 | 中国民族旅游中的精英流通 |
6 | 李兰莉 | 公益旅游作为一种转化体验:一种混合方法的实证研究 |
7 | 何小琪 | 游客情感体验与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作用 |
8 | 何健 | 新西兰海边度假胜地的跨代地方依恋研究 |
9 | 刘彦伶 | 基于共享的方法引诱旅游者行为更环保 |
10 | 张媛 | 高铁对东北冰雪旅游的影响 |
11 | 刘惠 | 通过乡村旅游振兴传统村落-以袁家村为例 |
12 | 苏瑞 | 文化旅游:关于游客参与度、文化接触、难忘的旅游经历和目的地忠诚度的分析 |
13 | 严振冰 | 旅游风险、危机和灾害管理研究综述 |
14 | 李卓 | 在缺乏主要吸引力的情况下—从北极熊的角度观察旅游参与者 |
15 | 王纪云 | 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能否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为证据 |
16 | 安诗垚 | 如何设计和传播旅游目的地故事 |
17 | 朱钰豪 | 黑色旅游中的身心同步 |
18 | 黄婉莹 | 无障碍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以西班牙和澳大利亚为例 |
19 | 任晓菲 | 社会大数据为旅游压力大的国家公园提供空间明确的管理选择 |
20 | 宋璐铭 | 在线表达幸福:中国女游客尼泊尔旅行博客研究 |
21 | 王雯 | 休闲旅游中的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
22 | 刘馨怡 | 基于相互依赖视角下对闺蜜出游的阐释 |
23 | 卢玉婷 | 增加特征:目的地吉祥物在旅游发展中承担的角色 |
24 | 李春慧 | 基于概念框架的旅游宣传语研究 |
25 | 古乐 |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sector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
26 | 穆阳 |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 |
学术月征文汇报会暨中期考核报告会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在教学中不断增加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关注,树立多位一体、全员参与的教学运行机制,将两支队伍、两套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强化理论和知识系统教育,在学生个人品德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近5年,学院开展业界精英进讲堂活动30余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报告50余次,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旅游行业现状的认识,提前树立职业价值观。
鼓励学生申报“万名旅游英才”“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等项目(立项6项),积极参加各类暑期社会实践(获校级以上奖励6项);支持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获校级以上奖励12项);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有关联的特色活动,如“景区规划设计大赛”、“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组织学习行业规范与标准,学院每年组织老师与学生学习行业规范标准学习2次,组织学生行业规范知识竞赛1次;同时,针对学院需要完成的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项目,先后开展了《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分标准》《A级景区评分细则》等规范与标准的学习等。
本专业科学研究聚焦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研究、西北民族旅游研究和区域旅游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近年共计发表论文126篇,其中A类论文33篇;出版著作14部,其中A类著作10部;获得纵向项目34项,其中国家社科与自然基金合计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45项;合计经费约700余万元;提交智库成果报告30余份,其中报送国家中办1份,省级领导批示3份;获各类奖励21项,其中甘肃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2020-2021年度,学位点除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基金外,还承担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甘肃省规划、甘肃省放大文化旅游产业效应研究、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第三方评估咨询报告、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第三方评估与咨询、甘肃省常用旅游英语口语普及手册等标志性项目。发表论文33篇,其中A类论文7篇;出版著作教材2部;获得纵向项目16项,其中A类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16项。
为适应研究生培养要求,规范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质量,遵循《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全国旅游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旅游管理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规范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旅游管理学术硕士研究生(国际学生)培养方案,截至目前已培养国际留学生16人。
五、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本专业是区域政府的高端智库基地,先后承担高端智库政策咨询类、应用类研究项目、规划策划项目10余项。如长征甘肃片区规划、乡村旅游第三方评估、部分市州的文旅十四五规划、文化改革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疫情后区域旅游发展系列对策等等,其中《建设“中国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初步构想》被省委办公厅《甘肃信息·今日上报》单篇采用,《推进我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考》等2个智库项目被省委《智库专呈》采用。同时,学位点教师多次接受甘肃省相关媒体的采访,为甘肃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献言献策等。
与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发改委等对口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协议合作关系,导师带领学生为发展西部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咨询、管理咨询,承接项目研究等工作。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专业实践研究基地,既有北京、上海、浙江等旅游经济较发达的省、市的国际连锁酒店和国内著名五星级饭店,也有故宫博物院、青旅在线等著名景点和旅行社,同时,在甘肃省主要旅游城市,如陇南、敦煌、甘南、嘉峪关等地建立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族旅游和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等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是师生服务旅游产业一线的平台,以项目导向的实践模式,产出了大量应用成果和服务项目。
2021年12月,牵头挂牌成立甘肃省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承担了甘肃省及西北地区大量的文化与旅游行政组织、企业组织培训任务。近年来,学院为甘肃及西北各类文化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达到了6万余人次,如甘肃省文旅市州领导培训班、甘肃省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培训班、甘肃省文旅产业专题培训班、甘肃省旅游扶贫培训班、甘肃省旅游礼仪培训班、甘肃省旅游讲解员培训班等等,行业培训认可度高。
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满足社会服务需要,导师团队广泛采用“移动课堂”教学,将课堂放到景区去。用2-3天时间在景区进行实地观察,对这个景区中的案例调查、探讨、分析,总结景区成功经验,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截至目前,已与张掖市、高台县、临潭县、漳县、民乐县、永靖县、定西市和白银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教师科研与学生专业实践基地,针对各个地区的景区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导师组织学生撰写调研报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呈现景区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策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依据《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制定《0638太阳集团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标准》,规范学位授予各环节。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专业的建设工作,对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业界精英授课,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招生录取数量和考生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素养能够满足招生的既定目标和招生条件。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控制严格规范,具有积极推荐论文参评全国优秀学位论文的机制。毕业生为所在地的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相关部门对西北师大0638太阳集团教育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被诸多单位高度认可,学院也因此成为西北地区知名、全国有影响的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学研究和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质量较高,从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专题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个案研究、政策研究和项目设计研究等,从整体占比来看专题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较多,比如乡村旅游研究、红色旅游研究、体育旅游研究、文化旅游融合研究、特色小镇研究、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景区开发研究、景区满意度研究、旅游影响研究、节庆旅游研究等等,约占整体比例的73%左右,这些研究聚焦度高,应用性强,都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还有一部分研究紧扣国家热点旅游问题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旅游大数据、自驾旅游、品质旅游、+旅游、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视角,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还有一部分研究聚焦于调查报告与个案比较分析,研究给出了具体的适用对策,对指导旅游实践、区域旅游有很大帮助。在论文抽检中,旅游管理硕士所有学位论文均为合格论文。
存在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和人才定位目标方面,学院研究生的规模和队伍在不断地壮大,对研究生掌握的本科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研究生是否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新价值等问题关注不够,合理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定位目标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教育教学理念及管理模式方面,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够有效、有序的实施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缺少一定的激励、鼓励、服务性的教育管理理念,限制、规范了研究生的创新、独立等能力。
七、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总体思路:一是紧扣区域社会文化旅游人才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多样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多采用院校与文化旅游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三是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业界精英授课。
具体举措:多措并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完善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案例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出版相关课程教材,优化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与能力。举办系列活动,加强研究生的团体意识,增强研究生的集体感,将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首要的教育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不断地给研究生提供正能量,引导研究生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团体利益。
通过安排系列学术讲座,让研究生学习前沿理论的同时,为如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更好地满足旅游利益相关者需要、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为构建完善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及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思考新时代中国旅游研究理论前沿、贡献路径及实践方法。
通过参加高端学术论坛,让研究生聚焦“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旅游研究前沿与展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等议题,为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通过组织系列实践活动,对接“五育并举”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让研究生进一步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探索精神和实践技能,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生学术月活动,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助力学院研究生提升专业素养,明晰人生职业发展方向。
2021年0638太阳集团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科目代码:125400)(英文名称为“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TA。0638太阳集团是甘肃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分为:1、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2、民族旅游与跨文化旅游研究;3、旅游企业管理研究;4、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研究;5、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研究。
2021年学院全年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98人,其中全日制31人,非全日制67人;2021年研究生毕业45人,学位授予45人,均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有在读研究生224人;2021年所有毕业研究生均为定向培养,到相关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全部就业。
目前学院共有MTA导师总数34人;其中MTA学界导师人数17人;MTA业界导师人数17人;MTA学界导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5人,副高职称的人数11人;MTA业界导师中具有副高职称或硕士学位的人数12人,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数2人;MTA业界导师中虽不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但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者的人数3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研究生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紧密结合学校“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强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按照要求给研究生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政治理论课,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各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在授课中融入最新时政知识。修改并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导师作用,带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以党建工作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定期定时组织研究生学习党的相关会议及习近平最新讲话系列精神的讲座活动,确保每年学习不能少于6次;每年组织研究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1-2次。不断关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素养培养,高质量完成上级安排的宣讲工作。学院院长为甘肃省宣讲团成员,每年至少为研究生开展宣讲1-2次。
3、线上思政凝心聚力。通过“在线”方式积极组织开展思政主题教育活动,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学生需求精心组织青年学子热议“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线上活动、举办“青春告白祖国,旅院学子心向党”优秀入党志愿书分享活动、“战疫必胜,坚守一线,助力防控”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央视《开学第一课》、学习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的回信”活动,通过每次活动的洗礼,让更多青年学子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担当”的力量、懂得“团结”的珍贵,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依托学院研究生会开展特色活动,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读书讨论会、组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多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以红色旅游研究社会实践团。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总共包括28门课程,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2门,专业基础课3门,专业必修课3门;选修课中公共选修1门,专业选修19门;要求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至少修满32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4学分;非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至少修满34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4学分。
导师选拔培训方面:学界导师严格按照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执行,并按照要求对新上岗研究生导师围绕师德师风、研究生教育政策、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导师岗位职责及指导方法、研究生教育管理等10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培训,帮助导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明确岗位职责,熟悉培养流程,掌握研究生培养规律,认真落实好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任务;业界专业硕导聘用首先经过调查统计、筛选、面对面沟通等环节,选出背景可靠、专业能力强的行业专家,而后在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后,上报学院党政联系会,确定后上报学校,由学校统一聘任,颁发聘书,签订合同,并给予专业指导的业务培训;学院特别重视专业硕导的应用,论文的指导、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以及部分课程授课专业硕导基本全程参加,部分专业硕导经常为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学院特别重视双师型师资建设,鼓励老师获取其他相关专业证书,进一步丰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实行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导师组制,统一布局项目的申请、研究生指导;还实行专业背景相近组团模式,申报各类团队,锻炼队伍,增强向心力等。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学院坚持“四为”方针,严格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
党建引领,思想铸魂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严格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预防与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实施细则》,引导教师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系具体负责的格局。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大家坚守教师初心,坚定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内强素质,内外协同机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支持教师攻读博士、进修深造、合作交流,新入职教师系统培训等强有力的举措,不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外部创设良好的从教环境,提振师道尊严,严管与厚爱并重,通过科学的奖优惩戒措施,促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严格监督,科学考核机制。认真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强化立德树人责任,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选先中,严把政治关,加强师德督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综合考虑教学业绩、学生评价、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突出实现考评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政治素质过硬。通过参加专题网络培训及教工支部主题活动,打造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导师队伍,涌现出了许多师德师风典型模范。研究生导师中,党员占比93%,五年来,先后有1名导师选评省级教学名师,1名导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名导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在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优秀导师”、优秀党员评选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多位导师获得表彰奖励。业务能力精湛。通过攻读学位、进修深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了教师育人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能力精湛的导师队伍。学界导师队伍中博士率65%,8位导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位导师主持一流“金课”开发与建设,4位导师主持校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育人水平较高。组建5支校内导师与外聘行业导师搭配的导师团队,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分类培养理念,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月、读书日,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研讨,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9项,导师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6项,并多次荣获优秀指导个人和优秀院校组织奖。
学术训练情况:为加强教育学科科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学院定期邀请相关老师对学院青年学者、新晋导师围绕基金申请、论文撰写、学生培养、实践调研等方面开展学术培训,为教师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学院鼓励和激励导师积极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培训,包括短期研修、访问学者等。
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情况和产教融合培养成效:旅游管理硕士培养中,要求每位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1项实践作品,必须参与或主持完成1项旅游类或相关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规划报告、案例分析以等几大类,其中案例分析要是由专业硕士研究生个人独立完成,而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以及规划报告大多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其中报告选题涉及的地域、类型都十分广泛,可能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生源分布、本科阶段的专业、以前或正在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关系,但应用性成果整体质量较高,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同时,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门类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导游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律师证、人力资源师证、会计资格证等等,但资格证书获得基本都集中在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约占总数的92%以上,非全日制旅游管理硕士资格证书相对较少。
学院院现有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10余处。旅游管理硕士的培养过程突出旅游管理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旅游景区综合考察、专业课程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时间不少于一年。实践基地应挂牌长期稳定运行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安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此外,学院为做好研究生赴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环节并进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可依托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中制订了完整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在实践基地的教学学时、学分要求、实践教学进度安排、考核要求等内容。
学院通过师生合作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等方式,在学生代表性应用性成果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如: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静宁县“35度苹果产业旅游观光带”可行性研究报告;“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营销对策研究;永登县红城镇下河村山水田园度假区总体规划;通渭县全域旅游规划;红色旅游影响力研究报告等。
学术交流情况:学院鼓励研究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及学术培训等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措施。
研究生奖助情况:按照《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试行)》及学校其他研究生奖学金的相关规定,制定了0638太阳集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与管理工作细则,并一依照相关规定严格开展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学院制定了关于研究教育改革计划:1.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发挥学科的优势,有力地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2.形成育人合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引领,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3.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式发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4.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吸纳国外研究生到学院攻读旅游管理专业学位。为更好的推进研究教育改革,学院制定了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将提高培养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目标。
五、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0638太阳集团是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甘肃乃至全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在全国旅游院校和西北旅游学界中享有盛誉。
人才培养方面:该专业先后毕业的研究生已成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主要分布在甘肃、浙江、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区域,其中甘肃、浙江、山东约占总数的60%以上,如甘肃省内其他高校、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类师资50%以上为学院培养,目前兰州财经大学3人,兰州文理学院7人,兰州城市学院4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4人,现代职业技术学院8人等,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州、县文化旅游局合计已达22人等。
科学研究方面:本专业科学研究聚焦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研究、西北民族旅游研究和区域旅游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近年共计发表论文126篇,其中A类论文33篇;出版著作14部,其中A类著作10部;获得纵向项目34项,其中国家社科与自然基金合计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45项;合计经费约700余万元;提交智库成果报告30余份,其中报送国家中办1份,省级领导批示3份;获各类奖励21项,其中甘肃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2020-2021年度,学位点除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基金外,还承担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甘肃省规划、甘肃省放大文化旅游产业效应研究、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第三方评估咨询报告、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第三方评估与咨询、甘肃省常用旅游英语口语普及手册等标志性项目。发表论文33篇,其中A类论文7篇;出版著作教材2部;获得纵向项目16项,其中A类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16项。
行业培训方面:承担了甘肃省及西北地区大量的文化与旅游行政组织、企业组织培训任务。近年来,学院为甘肃及西北各类文化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达到了6万余人次,如甘肃省文旅市州领导培训班、甘肃省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培训班、甘肃省文旅产业专题培训班、甘肃省旅游扶贫培训班、甘肃省旅游礼仪培训班、甘肃省旅游讲解员培训班等等,行业培训认可度很高。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位点评估进展及问题:从《学位授权点简况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总结报告》《学位授权点提升改进方案》《学位授权点基础信息数据表》等相关材料的撰写情况、研究生培养过程材料归档情况、对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本学位授权点存在的差距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师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学成果奖方面需要认知凝练,找到突破口,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教学、学生联合培养、导师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质量较高,从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专题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个案研究、政策研究和项目设计研究等,从整体占比来看专题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较多,比如乡村旅游研究、红色旅游研究、体育旅游研究、文化旅游融合研究、特色小镇研究、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景区开发研究、景区满意度研究、旅游影响研究、节庆旅游研究等等,约占整体比例的73%左右,这些研究聚焦度高,应用性强,都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还有一部分研究紧扣国家热点旅游问题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旅游大数据、自驾旅游、品质旅游、+旅游、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视角,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还有一部分研究聚焦于调查报告与个案比较分析,研究给出了具体的适用对策,对指导旅游实践、区域旅游有很大帮助。整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量化研究、模型应用研究较少,学术性一般,但实践价值普遍较高。同时,在论文抽检中,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所有学位论文均为合格论文。
七、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总体思路:一是紧扣区域社会文化旅游人才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多样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多采用院校与文化旅游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三是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业界精英授课。
具体举措:多措并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完善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案例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出版相关课程教材,优化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与能力。举办系列活动,加强研究生的团体意识,增强研究生的集体感,将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首要的教育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不断地给研究生提供正能量,引导研究生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团体利益。
通过安排系列学术讲座,让研究生学习前沿理论的同时,为如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更好地满足旅游利益相关者需要、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为构建完善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及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思考新时代中国旅游研究理论前沿、贡献路径及实践方法。
通过参加高端学术论坛,让研究生聚焦“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旅游研究前沿与展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等议题,为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通过组织系列实践活动,对接“五育并举”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让研究生进一步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探索精神和实践技能,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生学术月活动,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助力学院研究生提升专业素养,明晰人生职业发展方向。